Commercial Coffee ??
- Reeves Chung
- 2015年12月28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Starbucks Reserve Bar 及McDonald’s Next 在這個月均在香港揭幕。 這兩個大品牌的Concept store均選用了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 (WBC)指定的espresso machine, Victoria Arduino Black Eagle (雖然McDonald’s Next 的Black Eagle 噴上了鮮黃色)。而在Starbucks Reserve Bar 更有單品手沖咖啡提供!其實連鎖店開始涉足單品咖啡、手沖咖啡(我在此刻意不用上精品咖啡是因為個人認為精品咖啡並不單單是採用單品豆或某種特定工具就算是精品,而是一個系統)及高檔次半自動咖啡機已不是新鮮事,歐洲的大型連鎖COSTA及西雅圖的巨型Starbucks Reserve早已降世。它們在香港的出現只是時間性的問題。但當它真的呈現在你眼前時,內心不免有些忐忑及反思。大家若有留意咖啡的發展史相信都聽過三波學說﹕第一波是劣質即溶咖啡盛行的年代;第二波是指由Starbucks領頭的鮮奶咖啡世界;而第三波就是精品咖啡面世的時代。推動第二波的龍頭Starbucks 發展得十分成功,相信大部份人都了解Starbucks 究竟是在做什麼生意,咖啡師們(但現在Starbucks的員工並不是被稱呼為咖啡師,取而代之是咖啡吧服務員)不需要再花唇舌向客戶們講解什麼是Latte、什麼是espresso。但在這第二波步向第三波的過程中,精品咖啡店非常吃力,它們扮演著先驅者的角色,誨人不倦地告知世人何為精品咖啡。然而,要喝慣了大大杯latte的普羅大眾去接受不加糖奶、風味帶酸的正宗咖啡絕非易事。何況精品咖啡師骨子裏總有幾分藝術家氣質,孤芳自賞者比比皆是。未來的精品咖啡市場會否被第二波的咖啡龍頭們所蠶食?實在不得而知。
今個月看了一套舞台劇,劇名是「中國建築一百年」。自己大約在3年前開始接觸舞台劇。第一部看的戲是彭秀慧主演的「29 + 1」。完場後有兩種特別感覺,令它跟電影有所分別﹕一是演員超強的感染力;二是劇目所表逹的特別意義,戲劇都是人性的縮影,這次吸引我去看的原因是劇中描繪的其中一對主角夫婦,SOHO中國房地產的潘石屹及張欣。我之所以認識他們,都是在讀大學的年代,學別人抽新股而接觸。當年,就是SOHO中國在香港主板上市的時侯。其實在整套劇,編者也是在諷刺他們從沒有把建築視作藝術。但當中張欣有段話令我特別深刻﹕「再偉大的藝術家,就算是畢加索,如果沒有商業手段,他也只能在自已的畫室內畫畫,沒有人會認識他。一個默默無名的藝術家之所以成為偉大的毕加索是因為他的作品被商業化了。有收藏家收藏他的畫,有畫廊去幫他做推廣,他們做推廣是因為他們要賣畫,就是因為經濟利益。他們把那些害羞的藝術家從畫室裏拉出來,放到社會中去,使得社會上任何一個有能力負擔的人都可以去畫廊買畫。這樣藝術家就和社會發生了真正親密的關系,如果沒有這個商業手段藝術就不可能和社會大眾發生關系。」
「商業」這兩個字在藝術層面從來是貶意詞;在咖啡的世界裏亦然。可能因為有了「精品咖啡」這個名詞出現,才要製造一個對立的名詞「商業咖啡」出來。在字典中,商業一詞的解釋是「以買賣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經濟活動」,在我而言,產品無法流通就意味著它不能普及。正如張欣所言「如果沒有商業手段,他(畢加索)也只能在自已的畫室內畫畫,沒有人會認識他」。我們咖啡師經常掛在咀邊的說話是要推廣精品咖啡,令更多大眾能認識它;但同時我們又常常對商業化有種排斥傾向。沒有商業手段,精品咖啡真的能推廣出去嗎?大型連鎖公司已正步步進廹,我們還要繼續這樣子下去嗎?怎樣才是有效推廣精品咖啡,值得我們深思。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