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覺得日本的Blue Bottle比美國的好?
- Reeves Chung
- 2016年4月3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Blue Bottle Coffee是近期咖啡界的熱話。它的始創人James Freeman 於2004年在San Francisco 的Ferry Building 開設第一間店鋪;至今已開設超過廿間的門市。而在近年它更踏足東京,成為當地著名的咖啡熱點。我在New York及東京期間,曾分別到過當地的Blue Bottle 朝聖,它們分別帶給我非常不一樣的感覺。
在New York,我到過的是位於Rockefeller Center、Bryant Park 及Berry Street的分店。它們每家分店都排著長長的人龍,特別是Rockefeller Center 的一家(我想這是香港任何一家咖啡店老闆都想見到在自己店出現的情況)。客人主要是購買milk coffee 為主。手沖咖啡吧是有的,但較少見到咖啡師沖煮drip coffee。這裡的咖啡師就較有個人風格及個性。它整體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家非常忙碌的espresso coffee bar。
而在東京,我到過的是位於Kiyosumi 的分店。在店內跟我接觸的第一位人物並不是咖啡師,而是在大門負責保安的先生。他有禮貌地向每一位進入店鋪的客人問好及開門﹐那幅發自內心的笑容實是給人客最好的見面禮。有一回,我打算排隊購買咖啡時,找錯了隊尾,他立刻走過來有禮貌地跟我說;但由於言語不通,他要花上近1 分鐘的時間才能表逹清楚。他連一點不耐煩的態度也沒有,事後還跟我致歉(在他身上絕對能感受到什麼叫工作的熱誠及尊重)。保安先生也有這樣的表現,咖啡師就不用多說。他們隨了對客人十分體貼外,對待同事也沒有一點掉意輕心。在我享受咖啡之時,剛巧碰到他們換班的時間,看見來接班的同學在旁準備就緒,待下班的同事完成手上的工作,兩班同事在互相道謝後便對調崗位,換班完成。整個過程是何等的自然、高貴及暢順;同事之間的默契及尊重不言而喻。這裏較一般咖啡店特別之處是吧枱面預留了很大空間作手沖咖啡台,配置了7組手沖咖啡的組合;分別由兩位咖啡師負責沖泡,一位負責做研磨。而客人們點單品手沖咖啡的數量亦十分之高,比較milk coffee 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已經知道Blue Bottle 再不是什麼獨立小店,但Kiyosumi 分店整體能帶給我一個舒適及溫暖之感。一間咖啡店的質素,從來就不止限於飲品食物的品質,經營咖啡店畢竟也是屬於服務性行業;店鋪的經理如何管理員工、員工之間的相處及跟客人的溝通,從而營造出店鋪的氣氛及個性,這些無形的東西都是對店鋪起了生死存亡的重要原素。
不知道是否受到這種氣氛所影響,總覺得Kiyosumi 店的咖啡比New York 的好喝。
Comments